“十三五”以来,市公路部门立足先行定位,坚持“改革攻坚、养护转型、管理升级、服务提质”,在改革中砥砺奋进,在发展中坚守初心,把工作重点由提高通达能力转变到改善服务质量和效率,深入开展“畅和枣庄路”“公路服务品质提升年”“转作风、提效能、树形象”等活动,以专业化、市场化、绿色化养护和人本化、规范化、智能化管理服务为重点,主动适应新常态,打造新亮点,塑造新品牌,路况水平、路容路貌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行能力、服务品质实现了全面提升,高质高效完成了“十三五”目标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预计至2020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9354.791公里,其中国道4条281.23公里(G3京台高速、G104京岚线、G206威汕线、G518日定线),省道16条776.082公里(包括2020年8月通车的S38岚荷高速枣庄新建段主线31.5公里、微山连接线8.26公里和2020年12月通车的S29新泰-台儿庄高速枣庄新建段48.831公里),县道687.667公里,乡道912.875公里,专用道30.153公里,村道6666.784公里。枣庄市公路和地方铁路事业发展中心管养普通国省公路15条,其中国道3条、省道12条,管养里程689.807公里,整体呈“五横七纵三连”布局,形成了一个布局合理、等级优化、四通八达、贯通城乡的现代化干线公路网络体系。
•“十三五”期间,组织完成普通国省道建设项目19个,里程434公里,总投资45亿元。其中,新改建项目5个,总投资27.94亿元,里程131公里,占普通国省道里程的17.3%,超出全省平均值5.3个百分点;养护大中修项目14个,总投资17亿元,里程303公里,占普通国省道里程的40%,超出全省平均值7.6个百分点。
•全市普通国省公路通车里程782.83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17.15公里,位列全省第三名(截至2019年底)。对15条普通国省道实施命名编号调整,调整里程490公里。新建普通国省道服务区4处、停车区6处。
•公路技术等级不断提升,管养范围内普通国省道一级公路363.833公里,二级公路325.974公里,优良路率达到94.68%。一级公路占比56.3%,位列全省第四名(截至2019年底),较“十二五”末提升了10.6%,二级以上公路占比100%。
科学养护 精细化管理释放新动能
干线公路是交通网络中的骨干,我市公路以国家综合运输大通道和发展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战略为出发点,重点考虑枣庄市在区域一体化中的作用,形成了东连临沂日照,西接济宁菏泽,北达济南,南通江苏的通达布局。
为保障路网编号调整工作的顺利推进,我市公路部门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对前期调查、方案设计、材料选择、施工组织等关键环节,加大监管力度,注重细节处理,确保工程质量。并邀请地方公安交管、安监等部门参与方案优化工作,共同研究施工安全措施及施工期间的交通组织措施,根据需要采取分时段、分路段集中实施,降低对路网运行的影响,确保车辆行驶安全和作业人员安全。同时,综合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和手段,通过新闻媒体、信息网站、交通地图等载体向社会发布有关信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让社会公众及时准确了解国家公路新旧命名编号、相关交通标志、里程桩号调整的相关内容,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与此同时,对我市普通国省公路进行分类管养,引导多层次的养护工作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主题公路”“一路一特色”建设活动,确保公路整体发展态势。通过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完善公路安保设施,不断增强公路的安全保障能力,着力建设“平安公路”;通过植树、种灌、栽花、培草及布设园林雕塑小品、建筑等,不断改善公路生态环境,着力建设“绿色公路”;通过与地域特色相结合,将地域文化特点与公路管养有机融合,着力建设“文化公路”等,优化提升了普通国省公路整体形象。
其三,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要求,“十三五”期间,每年按照总里程数的5%标准实施普通国省道预防性养护项目。通过沥青路面密封胶灌缝、抗裂贴贴缝等技术推广实施,延长了道路使用寿命,降低了公路养护费用,使公路养护进入预防性养护和周期性养护的良性循环,公路路况质量明显提高。
以人为本 绿色化建养开创新局面
“十三五”期间,我市公路建设本着节能、绿色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加大公路科研及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工作,建设各环节都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四新”的推广应用密切联系,从环境和资源两方面都顺应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真正达到了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公害、提升公共经济效益的目的。
在工程中不断创新,推进节能减排。公路养护材料的循环利用对促进绿色交通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该中心积极开展路面废旧材料再生技术的利用,提高沥青、水泥稳定类等混合料循环利用率,废旧沥青路面材料循环利用率达到90%以上,超过了循环利用80-85%的基础指标,提高了老路废料的循环利用率,节省了公路建设资金,生态环境也得到了应有的保护。
在建管中多点发力,提升扬尘污染防治水平。统筹考虑路面形式、路段特点、交通流量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机械、人工的配比,实现了作业效率、劳动强度、保洁效果的最优配置。扩展日常保洁内容,形成了路面、路肩、边坡、沿线设施等的全面保洁。积极推广应用湿式清扫车辆,减轻清扫产生的扬尘污染。强化“定点收集、集中清运、统一处理”的垃圾管理体系建设。所属各单位负责管养路段垃圾清扫、清运,做到了公路垃圾清运及时,无二次污染。
在美化上见缝植绿,打造“生态公路”样板。一是抓有利时节做好苗木的新植、补植工作。对已损坏的绿化景观及时进行修复维护,对绿化缺株路段及时进行补植;对难以绿化的路段,通过凿岩、整形造地等措施,创造条件进行绿化,形成了全方位的绿化效果。二是做好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对管辖的绿化苗木逐一排查,及时清除病害隐患,做到“治早、治小、治了”,确保苗木长势良好。三是抓住树木生长期和休眠期两个有利时节,加强行道树、灌木花草的修剪工作。通过以上措施提高苗木成活率和绿化覆盖率,提升公路绿化降尘效果。
精益求精 共享化服务构建新格局
“十三五”期间,为做好我市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服务设施建设任务、运营和管理好服务设施工作,利用现有公路站和原有养护工区,建设了普通国省公路服务区4个、停车区6个。服务区设置停车场、公共厕所、室外休息室、免费热水点、路网图、垃圾收集设施主要功能区,部分服务区提供充电桩、室内休息室、无线Wi-Fi等服务,满足了广大驾乘人员的出行需求,服务设施更加完善。
为提高我市国省干线公路运营管理水平和公众出行服务质量,加强全市公路路况信息的采集、报送、发布与管理工作,积极和市广播电台互动,提供路况信息,在网站上发布路况信息,为出行人员提供路况信息服务。遵循统筹规划、总体设计、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建设了省市县三级资源共享的“分中心监控为主,市中心监控为辅”的综合视频监控管理体系,又随着公路养护工程、改扩建工程,实现了部分路网监控的升级,提升了公路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增强了公路的服务意识和水平。
以创建“文明服务示范窗口”为载体,规范仪容仪表、站容站貌和工作规程,完善便民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在收费服务中传播公路文明,联合交通稽查和收费站驻地派出所联合执法,改善收费环境。切实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严格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和节假日免费通行等惠民政策。
公路是助力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基业。“十三五”期间,我市公路部门在公路路网质量和服务水平上双双提升。展望“十四五”,枣庄公路人将以服务社会发展为己任,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公路保障。
我市第一座单塔斜拉桥建成通车
S513滕薛线建成通车
S238店韩线山亭区店子至格上段通车
S241临徐线峄城区吴林至鲁苏界段全线贯通
全市首个普通国省道公路驿站正式建成使用
桥板安装现场
箱梁安装现场
S515枣薛线与S322枣欢线路口坑槽修补
G206大修工程施工现场
S515枣薛线